關於大陸的中醫學制與執業醫師考試 (2)
筆者經常接到畢業多年後就讀中醫專業的考生,來信或是來電諮詢,考生最常面對的問題就是對學習中醫有夢想,想找到一個學習項目來平衡工作並取得中醫系學歷,藉此方式來取得參加大陸中醫執業醫師考試的 資格。
這裡,我們要分享一些過去的歷史,也希望這個分享對學習中醫有夢想的考生有一些幫助。早年大陸確實有不少適合參加過中醫檢定考,或是家裡開中藥房、武術館,推拿館等民俗療法的從業者就讀的碩士班,台灣同學只需要寒暑假依照學校的規定返校學習,三年就可以完成一個中醫碩士學歷。但,2015年 之後由於大陸教育部法規的修訂,淘汰了中醫兼讀制碩士這樣的學位,對中醫學習懷有夢想的台灣考生,就無法再以邊工作邊學習方式取得學位。
但,更深入的事實顯示,大部分沒有中醫檢定考基礎,或是沒有經過系統學習中醫學的考生,往往只是針對針灸/推拿/中藥有興趣,雖能以簡便方式的取得中醫相關學歷,並希望可以在大陸取得醫師資格證書,這樣的規劃,也許是由於對大陸執業醫師考試範圍不甚了解造成的誤解。
筆者以護理系畢業生為案例,以此來分析中醫師資格考試的難度
一、背景與考試結構
考生在台灣學習的專業為護理系,碩士攻讀三年制中醫學,屬於跨領域學習。根據2024年中醫執業醫師考試大綱,考試內容分為 理論筆試(70%) 和 實踐技能(30%),筆試科目分數占比如下(依據2024年的最新資料):
科目 | 分數占比 | 核心內容 |
中醫基礎理論 | 20% | 陰陽五行、藏象、氣血津液、病因病機等 |
中醫診斷學 | 15% | 四診(望聞問切)、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等 |
中藥學 | 15% | 300+常用中藥的藥性、功效、配伍禁忌等 |
方劑學 | 15% | 150+經典方劑的組成、功效、臨床應用等 |
中醫內科學 | 20% | 內科疾病的中醫辨證論治(如咳嗽、消渴等) |
中醫外/婦/兒科學 | 10% | 外科瘡瘍、婦科經帶病、兒科常見病等 |
針灸學 | 5% | 經絡腧穴、針灸操作、治療配穴等 |
西醫基礎及臨床知識 | 10% | 解剖、生理、病理、內科常見病診療等 |
二、護理背景考生的 核心困難分析
- 中醫基礎理論與思維模式的轉換(20%)
- 困難點:
- 護理學以現代醫學的解剖、生理、病理為基礎,而中醫理論體系(如陰陽五行、藏象學說)與西醫的實證科學邏輯差異極大,考生需徹底轉換思維方式。
- 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需長期實踐才能內化,護理背景考生可能難以快速掌握。
- 具體挑戰:
- 如面對“肝陽上亢”或“脾虛濕困”等抽象病機時,需脫離西醫的器官實體概念,轉而理解中醫的功能性臟腑定義。
- 中醫診斷學(15%)與實踐技能(30%)的結合
- 困難點:
- 護理學中的診斷依賴實驗室檢查(如血常規、影像學),而中醫診斷以“四診”為主,尤其是 舌診、脈診 需大量臨床經驗。
- 考生可能缺乏對“脈象浮數”“舌苔厚膩”等抽象描述的直觀判斷能力。
- 具體挑戰:
- 實踐技能考試中的“病例分析”需快速結合四診資訊辨證,護理背景考生可能因經驗不足而誤判證型。
- 中藥學與方劑學的記憶負擔(共30%)
- 困難點:
- 中藥學需記憶 300+種藥物 的性味歸經、功效及配伍禁忌(如“十八反”“十九畏”)。
- 方劑學需掌握 150+首經典方劑 的組成、劑量比例(如桂枝湯中桂枝與白芍的1:1配比)及加減變化。
- 具體挑戰:
- 護理學課程中較少涉及中藥與方劑,考生需從零構建知識體系,易混淆相似藥物(如“生地黃”與“熟地黃”)或方劑(如“四君子湯”與“四物湯”)。
- 中醫內科學(20%)的辨證深度
- 困難點:
- 中醫內科要求對同一疾病(如“咳嗽”)細分多種證型(風寒、風熱、痰濕、肺陰虛等),並對應不同治法方藥。
- 護理背景考生可能傾向于用西醫的“病名”直接對應中藥治療,忽略中醫的“同病異治”原則。
- 具體挑戰:
- 考試中若題幹描述為“咳嗽伴黃痰、舌紅苔黃”,需迅速判斷為“痰熱壅肺證”而非西醫的“支氣管炎”。
- 西醫知識(10%)的潛在陷阱
- 困難點:
- 護理學背景考生雖熟悉西醫內容,但考試要求的是 中西醫結合思維,而非單純西醫知識。
- 例如:題目可能要求用中醫理論解釋“高血壓”,而非直接回答降壓藥機制。
- 具體挑戰:
- 考生可能因西醫思維慣性,在回答“肝陽上亢型高血壓”時遺漏中醫辨證要點。
三、 針對性解決方案
- 知識體系重構
- 中醫基礎理論:通過《中醫基礎理論》教材+視頻課程(如國醫大師講解)強化核心概念,結合案例理解“五行生克”在疾病傳變中的應用。
- 診斷與技能:參加中醫診所實習,每日記錄至少10例患者的舌象、脈象,並與導師討論辨證過程。
- 高效記憶策略
- 中藥學:按功效分類記憶(如解表藥、清熱藥),利用口訣(如“荊芥散風解表,透疹消瘡止血”)輔助。
- 方劑學:對比記憶同類方劑(如“麻黃湯”與“桂枝湯”),關注君臣佐使的配伍邏輯。
- 臨床思維訓練
- 參與中醫內科門診,重點觀察常見病(如感冒、胃痛)的辨證過程,記錄導師的方劑加減思路。
- 使用 模擬題庫 練習病例分析題,嚴格限時答題並比對參考答案。
- 中西醫結合應試技巧
- 對西醫題目(如“糖尿病診斷標準”),需明確考試要求的是 基礎知識點,而非臨床深度。
- 遇到結合題(如“中西醫結合治療肺炎”),優先闡述中醫辨證,再補充西醫輔助治療原則。
四、總結
護理背景考生需直面 中醫思維模式轉換 和 海量記憶內容 兩大核心挑戰,尤其需在有限時間內彌補中醫臨床經驗的不足。建議以 “基礎理論+方藥記憶+實踐辨證” 為三大主線,結合高效學習方法(如分科突破、模擬考試),並充分利用碩士階段的臨床資源,方能在考試中最大化跨專業背景的優勢(如西醫知識扎實),規避知識斷層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