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itten by Lin Simon

2025年大陸執業醫師考試,技能考試登場

2025年的大陸執業醫師考試,第一階段技能考試又迎來了新的變化,過往口腔專業的執業醫師考試會要求考生帶離體牙(也就是真人拔下來的牙齒),但今年多個省分的准考證,已經不要求考生帶離體牙了,全面改成塑膠牙考試。老考生的反饋說,塑膠牙比較好車,選牙的時候也不用對著不同的36/46牙,挑選半天。但這也有些其他的缺點,過往 Class2 跟inlay 拿手上操作(使用離體牙),今年開始全部採用塑膠牙,那就要在頭模裡面進行操作了

這些信息考生們在參加考前一個月的實操訓練課程中增加對考試的了解,有經驗的培訓班老師會匯集考前信息向考生提醒考試型態的變化,考生們在考前的微信大群一起討論,赴大陸參加考試不只有士豐國際在行政及考務上的專業支持,也有歷屆學長姊的細心提醒。

另外,今年很多臨床專業(台灣叫做西醫)的考生也非常關心病例撰寫,病史採集是不是全面改成用電腦考試(大陸叫做人機介面考試)。過往病例撰寫和病史採集都是採用手寫的方式進行,但近兩年天津考點和南京考點已經試行全程電腦考試,同時醫學考試中心今年也已經把電腦考試的介面上架到報名網站上,供考生練習。很多考生都憂心電腦考試中某些環節需要根據病況,輸入醫師詢問病情的提問,而大陸的輸入法是羅馬拼音,並沒有台灣考生熟悉的ㄅㄆㄇ鍵盤,擔心因為不會羅馬拼音輸入法在考試上吃虧。還好,根據培訓班提供的消息,最快要到2027年才會全面採取人機介面考試,台灣考生還有一年的機會,在傳統的手寫方式下參加考試。

技能考試是整個考試的序幕,考試結束後大約14天就可以查詢成績。順利通過的考生緊接著8/23-8/24就要參加筆試,大約9月底就可以知道成績。

廈門醫學院二號門,考場入口

(考場入口,廈門醫學院二號門)

輕颱蝴蝶也給考生造成了不小困擾,很多在廣州、深圳、廈門、福州居住的考生都收到了士豐國際的貼心提醒,提前出發前往考點。以免因為天候影響耽誤了考試。廈門考場的考生也密切注意著颱風的變化,在確認颱風登陸廣東西部,威力很快下降後,考生才鬆了一口氣,可以根據原來規畫好的行程出發前往廈門考試。

士豐國際的考試團隊每年都會派專人到技能考試現場,提供考生最貼心的後勤服務,考生出門前忘了帶醫師袍,醫師帽,忘了帶車牙用的鑽頭,行政服務團隊都會提前準備好,讓考生不用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著急找考試用的道具。同時我們也協調當地的電信公司到飯店現場來幫考生開通手機門號,後續考生要開通銀行帳戶,或是註冊與工作相關的官方網站,都可以順利地進行。士豐國際提供最完善的後勤服務,考生只需要專注在念書這件事情上面,其他的都交給士豐國際的團隊協助您完成。

Written by Lin Simon

為何多年來中醫學習熱潮不斷

多年來,海外人士到大陸學習中醫的熱潮確實顯著增長,這種現象背後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涵蓋文化、政策、教育及國際趨勢等方面。以下是主要原因的分析。

  1. 中醫的獨特理論與自然療法吸引力
  • 傳統醫學的魅力:中醫以整體觀、陰陽五行、經絡學說等理論為基礎,強調“治未病”和自然療法(如針灸、草藥、推拿),與西醫形成互補,吸引了許多對替代醫學感興趣的人。
  • 國際療效認可:針灸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可,並在許多國家合法化;中藥在慢性病、康復等領域的應用也受到關注。例如,新冠疫情中,中醫藥的參與進一步提升了其國際可見度。
  1. 大陸豐富的中醫教育資源
  • 權威院校與師資:大陸擁有25所中醫大學,提供系統的理論學習和臨床實踐機會。國際學生認為在此學習能接觸到更多中醫傳承。
  • 臨床實踐機會:大陸豐富的病例資源和附屬醫院提供了大量實習機會。
  1. 全球化健康趨勢的轉變
  • 預防醫學與整體健康:現代人更關注疾病預防和身心平衡,中醫的“天人合一”理念和個性化診療符合這一趨勢。
  • 對亞健康的追求:西醫對慢性病、亞健康等問題效果有限,促使人們尋求中醫等補充療法,帶動了相關學習需求。
  1. 國際市場需求與職業前景
  • 海外中醫行業擴張:隨著針灸、中藥店在海外的普及,對持證中醫師的需求增加。許多國家(如美國、德國)已建立中醫執業資格體系,學生赴華學習可為職業發展鋪路。
  1. 國際合作與認證體系的完善
  • 國際標準制定:WHO發佈《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ICD-11)納入中醫病證,推動其納入全球醫療體系。
  • 學歷互認:大陸與部分國家簽署教育協定,確保中醫學歷的國際認可,增強留學吸引力。

士豐國際留學中心歷年輔導參加大陸中醫執業醫師考試人數統計

Written by Lin Simon

關於大陸的中醫學制與執業醫師考試 (2)

筆者經常接到畢業多年後就讀中醫專業的考生,來信或是來電諮詢,考生最常面對的問題就是對學習中醫有夢想,想找到一個學習項目來平衡工作並取得中醫系學歷,藉此方式來取得參加大陸中醫執業醫師考試的 資格。

這裡,我們要分享一些過去的歷史,也希望這個分享對學習中醫有夢想的考生有一些幫助。早年大陸確實有不少適合參加過中醫檢定考,或是家裡開中藥房、武術館,推拿館等民俗療法的從業者就讀的碩士班,台灣同學只需要寒暑假依照學校的規定返校學習,三年就可以完成一個中醫碩士學歷。但,2015年 之後由於大陸教育部法規的修訂,淘汰了中醫兼讀制碩士這樣的學位,對中醫學習懷有夢想的台灣考生,就無法再以邊工作邊學習方式取得學位。

但,更深入的事實顯示,大部分沒有中醫檢定考基礎,或是沒有經過系統學習中醫學的考生,往往只是針對針灸/推拿/中藥有興趣,雖能以簡便方式的取得中醫相關學歷,並希望可以在大陸取得醫師資格證書,這樣的規劃,也許是由於對大陸執業醫師考試範圍不甚了解造成的誤解。

筆者以護理系畢業生為案例,以此來分析中醫師資格考試的難度

一、背景與考試結構

考生在台灣學習的專業為護理系,碩士攻讀三年制中醫學,屬於跨領域學習。根據2024年中醫執業醫師考試大綱,考試內容分為 理論筆試(70% 和 實踐技能(30%,筆試科目分數占比如下(依據2024年的最新資料):

科目 分數占比 核心內容
中醫基礎理論 20% 陰陽五行、藏象、氣血津液、病因病機等
中醫診斷學 15% 四診(望聞問切)、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等
中藥學 15% 300+常用中藥的藥性、功效、配伍禁忌等
方劑學 15% 150+經典方劑的組成、功效、臨床應用等
中醫內科學 20% 內科疾病的中醫辨證論治(如咳嗽、消渴等)
中醫外/婦/兒科學 10% 外科瘡瘍、婦科經帶病、兒科常見病等
針灸學 5% 經絡腧穴、針灸操作、治療配穴等
西醫基礎及臨床知識 10% 解剖、生理、病理、內科常見病診療等

二、護理背景考生的 核心困難分析

  1. 中醫基礎理論與思維模式的轉換(20%
  • 困難點
    • 護理學以現代醫學的解剖、生理、病理為基礎,而中醫理論體系(如陰陽五行、藏象學說)與西醫的實證科學邏輯差異極大,考生需徹底轉換思維方式
    • 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需長期實踐才能內化,護理背景考生可能難以快速掌握。
  • 具體挑戰
    • 如面對“肝陽上亢”或“脾虛濕困”等抽象病機時,需脫離西醫的器官實體概念,轉而理解中醫的功能性臟腑定義。
  1. 中醫診斷學(15%)與實踐技能(30%)的結合
  • 困難點
    • 護理學中的診斷依賴實驗室檢查(如血常規、影像學),而中醫診斷以“四診”為主,尤其是 舌診、脈診 需大量臨床經驗。
    • 考生可能缺乏對“脈象浮數”“舌苔厚膩”等抽象描述的直觀判斷能力。
  • 具體挑戰
    • 實踐技能考試中的“病例分析”需快速結合四診資訊辨證,護理背景考生可能因經驗不足而誤判證型。
  1. 中藥學與方劑學的記憶負擔(共30%
  • 困難點
    • 中藥學需記憶 300+種藥物 的性味歸經、功效及配伍禁忌(如“十八反”“十九畏”)。
    • 方劑學需掌握 150+首經典方劑 的組成、劑量比例(如桂枝湯中桂枝與白芍的1:1配比)及加減變化。
  • 具體挑戰
    • 護理學課程中較少涉及中藥與方劑,考生需從零構建知識體系,易混淆相似藥物(如“生地黃”與“熟地黃”)或方劑(如“四君子湯”與“四物湯”)。
  1. 中醫內科學(20%)的辨證深度
  • 困難點
    • 中醫內科要求對同一疾病(如“咳嗽”)細分多種證型(風寒、風熱、痰濕、肺陰虛等),並對應不同治法方藥。
    • 護理背景考生可能傾向于用西醫的“病名”直接對應中藥治療,忽略中醫的“同病異治”原則。
  • 具體挑戰
    • 考試中若題幹描述為“咳嗽伴黃痰、舌紅苔黃”,需迅速判斷為“痰熱壅肺證”而非西醫的“支氣管炎”。
  1. 西醫知識(10%)的潛在陷阱
  • 困難點
    • 護理學背景考生雖熟悉西醫內容,但考試要求的是 中西醫結合思維,而非單純西醫知識
    • 例如:題目可能要求用中醫理論解釋“高血壓”,而非直接回答降壓藥機制。
  • 具體挑戰
    • 考生可能因西醫思維慣性,在回答“肝陽上亢型高血壓”時遺漏中醫辨證要點。

三、 針對性解決方案

  1. 知識體系重構
  • 中醫基礎理論:通過《中醫基礎理論》教材+視頻課程(如國醫大師講解)強化核心概念,結合案例理解“五行生克”在疾病傳變中的應用。
  • 診斷與技能:參加中醫診所實習,每日記錄至少10例患者的舌象、脈象,並與導師討論辨證過程。
  1. 高效記憶策略
  • 中藥學:按功效分類記憶(如解表藥、清熱藥),利用口訣(如“荊芥散風解表,透疹消瘡止血”)輔助。
  • 方劑學:對比記憶同類方劑(如“麻黃湯”與“桂枝湯”),關注君臣佐使的配伍邏輯。
  1. 臨床思維訓練
  • 參與中醫內科門診,重點觀察常見病(如感冒、胃痛)的辨證過程,記錄導師的方劑加減思路
  • 使用 模擬題庫 練習病例分析題,嚴格限時答題並比對參考答案。
  1. 中西醫結合應試技巧
  • 對西醫題目(如“糖尿病診斷標準”),需明確考試要求的是 基礎知識點,而非臨床深度。
  • 遇到結合題(如“中西醫結合治療肺炎”),優先闡述中醫辨證,再補充西醫輔助治療原則。

四、總結

護理背景考生需直面 中醫思維模式轉換 和 海量記憶內容 兩大核心挑戰,尤其需在有限時間內彌補中醫臨床經驗的不足。建議以 基礎理論+方藥記憶+實踐辨證” 為三大主線,結合高效學習方法(如分科突破、模擬考試),並充分利用碩士階段的臨床資源,方能在考試中最大化跨專業背景的優勢(如西醫知識扎實),規避知識斷層風險。

Written by Lin Simon

關於大陸的中醫學制與執業醫師考試 (1)

五年全日制中醫課程結構

以下大陸某所排名前10的中醫系,該校2020學分表

細胞生物學中藥學針灸學外科學總論中醫眼科學
中國醫學史病理學診斷學溫病學中醫養生康復學概論
中醫基礎理論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專業英語
中醫學專業導論內經金匱要略中醫婦科學畢業實習(52周)
組織胚胎學生理學內科學中醫老年病學 
醫古文藥理學傷寒論衛生法規 
醫學倫理學人體解剖學影像醫學中醫耳鼻喉科學 
醫用化學生物化學傳染病學中醫各家學說 
中醫診斷學醫學心理學急診醫學中醫骨傷科學 
微生物免疫與寄生蟲預防醫學推拿學中醫外科學 

2024年大陸中醫執業醫師考試各考科佔比

中醫執業醫師醫師資格考試醫學綜合考試方案及內容
科目類別中醫執業醫師中醫執業助理醫師
比例科目比例科目
中醫基礎23.33%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26.67%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
中醫經典3.33%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  
中醫臨床50%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針灸學50%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針灸學
西醫綜合20%內科學(師承或確有專長不測試)、診斷學基礎、傳染病學、20%內科學(師承或確有專長不測試)、診斷學基礎、傳染病學、
醫學人文3.33%醫學倫理學、衛生法規3.33%醫學倫理學、衛生法規

在校學分與執業醫師考試之間有何連動關係呢

藉由AI,我將上列兩個表格進行分析,提供給意願前去大陸學習中醫的考生,AI生成的內容不代表是唯一的意見,但可以一窺五年制學校教育,與中醫執業考師之間的緊密關係。

大陸中醫執業醫師考試學科比例與在校學習學分的關聯性分析

摘要

本文以2024年大陸中醫執業醫師考試的學科比例為核心,結合典型中醫院校的課程學分設置,探討兩者之間的匹配性與差異。結果顯示,考試內容與學分分配總體呈正相關,但部分學科(如中醫基礎理論、經典著作)的考試權重顯著高於學分占比,而現代醫學課程則相反。本文進一步提出教育與考試銜接的優化建議,為中醫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1. 研究背景

中醫執業醫師考試是大陸中醫從業者的核心資格認證,其學科比例直接反映行業對專業能力的要求。然而,中醫院校的學分分配是否與考試需求一致,關乎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及學生執業準備的充分性。本文基於2024年考試大綱與典型院校課程數據,解析兩者的匹配程度。

  1. 數據與方法

2.1 數據來源

  • 考試學科比例:依據2024年《中醫執業醫師考試大綱》,提取中醫基礎、臨床學科、現代醫學等占比。
  • 學分分配:選取北京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五年制本科課程,統計各科平均學分占比。

2.2 分析方法

  • 對比分析:將考試比例與學分分配按學科類別對照。
  • 差異評估:計算關鍵學科的權重差異(考試比例-學分占比),探討其教育與執業需求背後的矛盾。
  1. 結果

3.1 考試與學分的學科權重對比

學科類別

考試比例

學分占比

權重差異

中醫基礎理論

20%

8%

+12%

中醫診斷學

15%

6%

+9%

中藥學與方劑學

20%

10%

+10%

經典著作(內經、傷寒論等)

15%

10%

+5%

中醫臨床學科(內、婦、兒)

20%

15%

+5%

現代醫學基礎

5%

10%

-5%

其他(醫古文、倫理學等)

5%

41%

-36%

3.2 關鍵發現

  1. 中醫核心學科權重失衡
    • 考試中,中醫基礎理論、診斷學、經典著作的合計比例達50%,但學分僅占24%,顯示院校教育對核心中醫知識的投入不足。
    • 中藥與方劑學的考試權重(20%)是學分占比(10%)的兩倍,反映考試更強調藥理與處方應用能力。
  2. 現代醫學與非核心課程的落差
    • 現代醫學課程在考試中僅占5%,但學分占比達10%,可能與院校強調中西醫結合的培養目標有關。
    • 醫古文、倫理學等非核心課程占學分41%,卻未直接體現於考試,凸顯人文素養教育與執業需求的脫節。
  1. 結論

大陸中醫執業醫師考試與在校學分分配存在顯著結構性差異,核心中醫學科的考試權重遠超學分投入。此矛盾源於教育目標的綜合性與執業需求的專業化之間的張力。通過優化學分結構、強化經典臨床化教學,可有效提升中醫教育與執業考試的銜接效率,為行業輸送更符合實踐需求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國家醫學考試中心. (2024). 《中醫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大綱》.
  2.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務處. (2023). 《中醫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3. 張曉明. (2022). 中醫經典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與反思. 《中醫教育》, 41(4), 22-26.
  4. 王麗華. (2021). 中西醫結合教育模式下中醫執業能力培養的挑戰.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 (8), 15-18.
Written by Lin Simon

2024大陸執業醫師考試中醫專業備考心得

 

趙同學,筆試成績427分,北京中醫藥大學

前言:今年很高興承蒙Simon的幫助,成功通過了中醫執業醫師考試,並且取得了427分的成績。現在應邀分享我個人小小的備考心得。

  1. 必勝心態

我跟兩位臺灣朋友一起去考試,發現他們都因為“僥倖、、“工作忙碌”的原因,沒有好好複習,或者可以說複習的時間不夠,所以最後都沒有通過。

那麼我個人對這個考試的必勝心態在哪裡呢,一是如果考不通過就不用考慮在中國繼續待了(因為沒有工作生存不下去),二是覺得為了這個考試付出了很多的代價(一大筆服務費/去臺灣極限時間辦了戶口名簿臺胞證,還跑去公證)三是我被我們國教院的老師嘲諷(我請教她是否可以通過學校幫我辦實習證明,她說這個考試不用考,國際生跟港澳臺生加起來只有10%通過率,你不要考啦,不會過的)她的態度氣死我了,導致我非常想要通過考試後甩她臉上。

所以我在每一次讀書讀的很絕望的時候,想一想以上這些事情,就又有動力繼續讀書了,並且告訴自己,這個考試一定要通過,不然對不起我付出去的錢/努力和面子。大家一定也要找一找自己的動力,一定要通過這個執醫考試的動力,不然的話很容易在備考中分心或者失去興趣。

  1. 提前規劃

我個人大概在2023年12月就開始複習了,大部分人大概是二三月開始複習。我知道自己沒有考研的基礎(我是申請入學的),也沒辦法全職複習(還在讀碩)也不喜歡每天讀太多書,所以我採取的策略是拉長戰線,但是每天複習的少一點(大概2小時左右而已,我還特別買了一個計時器,每天記錄看書時間),每週一因為工作比較累,所以週一都不複習。然後我中間也有很忙的時候,就會暫停複習兩三周。因為戰線拖的長,所以中間的暫停不會讓我焦慮。

大家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看一下醫心醫考這些公眾號(這個很重要),看看大概有哪些複習策略,提前規劃好自己的時間和複習進度。同時也要記得給自己容錯和意外發生的時間留空。

  1. 複習資料

我自己用了康康筆記三本,康康筆記的技能考試卡片,老同學給我的視頻資料(阿虎醫考、昭昭都可以),B站的技能視頻,自己寫的筆記若干,和刷題APP藍基因(其他APP應該也可以)。

最後我使用完以上所有的資料後,感覺雖然康康筆記很好用(我沒有買考試用書,全力背康康筆記),畫出了重點,但是還是需要自己全部整理、手寫一遍。因為這個抄筆記整理的過程中,參考了視頻、筆記、自己以前的內科學、針灸學筆記等等,會更容易的去背,要添加什麼內容也相對容易。

而刷題APP一定是必備,我花了點錢開了全題庫。首先,刷題,給自己枯燥的整理筆記、讀書看視頻的過程中,多了一個有趣的小環節(不得不說藍基因的評論區真的很好笑),其次,做題會發現題目跟知識點真的有差距,題目考的角度常常不是我們複習的角度,問的方法也不是複習的時候會想到的,所以去刷題就能知道真實情況下他們會考什麼。最後,當然就是老生常談,檢驗自己所學,我是複習完一個小的部分(例如內科學的肺系疾病)就會做一個單元的題,後面第二輪第三輪就可能用APP的功能,選個50題來做這樣。做完一個單元,如果正確率很低,接下來就要重點複習,複習完再來做題,切記不是為了做題全對而一直刷題。

  1. 技能考試

技能考試需要記憶操作和內外婦兒的病方證藥,我個人發現,因為我複習技能的時候花了很大力氣背到倒背如流,所以後面在複習筆試的內外婦兒的時候就輕鬆很多。

實操部分我沒有報班,但是操作部分我找到了專業碩士同學他們的實操練習,大家沒有這個條件的話可以上網買一些醫療包(導尿包/穿刺包等等),然後用枕頭或者娃娃之類的練習,不要害羞,在房間裡大聲的喊出來,哈哈哈!剛開始不用全部記得話術,但是最少要大聲的讀出來,並且同時手上有動作,後面多練幾次就能背了,操作都是有邏輯的,基本上手上做出來了,嘴上大概講一下,他們就會給你分的。

技能的筆試部分就是純隨機抽題,所以我買了實體卡片和虛擬卡片,虛擬的放在手機裡,有空就在那裡背,翻卡。最後用實體卡片來確定每一個病的每一個證和方子我都能說的出來。

  1. 筆試部分

如前所述,我結合了視頻、康康筆記、自己的方劑學、中藥學等等筆記,寫了自己的筆記,然後就背自己的筆記。結合刷題,補充筆記的內容。

最後一個月的時候,我就做刷題APP裡的模擬考,不給自己限時,但是不能看書,踏踏實實的把每一個單元做完之後看自己在哪一個分數水平。模擬考對我估分還是有意義的,我基本模擬都在400分左右,而正式考試也是四百多,所以我個人覺得還是差不多的。不過提醒大家,模擬考的題目不用太追求對錯,這個作用比較是看總體分數和感受考試現場2小時做完150題的壓迫感。

  1. 總結

大家一定要堅定自己考這個考試的信心。在考試中不用過分焦慮也不要過分鬆弛,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方式,用題目來檢驗自己的所學。祝大家都通過中醫執醫考試!

 

寫于南京 2024-9-15

 

 

1 2 3 4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