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itten by Lin Simon

放眼大陸,讓專業在更大的舞台發光

疫情三年,許多台灣醫師因為邊境封鎖錯失了進軍大陸的時機。反而是一批原本在大陸執業的台籍陸醫,趁勢崛起,在醫美市場中迅速站穩腳步。他們不是更強,只是更早做出選擇、留在現場,走在機會的前面

大陸的醫美市場不僅規模大,更快速變化、充滿彈性與創新。從一線城市擴展到二三線城市,醫美從業機構與消費者對「專業、安全、審美」的要求日益提升。這正是台灣醫師的強項:紮實的醫療訓練、細緻的手法、美感與溝通能力,都是市場稀缺的品質。

我們理解,網路上有太多雜訊與誤解,讓許多人對「來大陸發展」感到猶豫。但身為專業醫師,我們更應該用眼睛看事實,用腳丈量市場,而不是被鍵盤帶著走。

台灣醫師的價值,不該只被島內市場限制。當一扇門因疫情關上,另一扇更大的窗已經打開。你需要的,不是等待時機完美,而是放膽走出那一步

你會發現,大陸不只是競爭激烈,更是值得你「被看見」的地方。
現在,是時候讓你的專業,在更大的舞台上發光發熱。

Written by Lin Simon

2025大陸執業醫師考試的通過率預測

中國大陸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包含臨床/中醫/口腔專業筆試環節(含一試、二試)的整體通過率分析(考生總數已經去除約30%-35%沒有通過技能考試的考生)

一、臨床專業筆試整體通過率(含一試+二試)

 

考生類型 一試通過率 二試通過率 筆試整體通過率 核心影響因素
執業醫師 35%-42% 60%-72% 52%-58% 二試大幅拉高通過率(基礎薄弱考生補缺)

二、中醫專業筆試整體通過率(含一試+二試)

考生類型 一試通過率 二試通過率 筆試整體通過率 核心影響因素
執業醫師(院校) 38%-45% 55%-65% 50%-57% 應屆生基礎扎實,二試提升有限

三、口腔專業筆試整體通過率(沒有二試)

考生類型 筆試通過率 與臨床/中醫差距 核心原因
執業醫師 38%-45% ⚠️ 低10-15個百分點 題目深度高+跨學科整合難度大

2025年預測:筆試通過率可能面臨的變動

  1. 政策影響

    • 臨床專業:2025年新增「緊密型醫聯體診療規範」考點,病例分析題佔比升至 45%,預測一試通過率小幅下降(-3%~-5%)。

    • 中醫專業強化經典考核(條文佔比從15%→25%),師承考生通過率或進一步承壓。

  2. 二試價值

    • 臨床/中醫考生 二試通過率仍將顯著高於一試(普遍差距 15%-25%),原因:

      • 一試未過考生針對性補漏;

      • 考試心態更穩定(一試淘汰高風險人群)。

  3. 整體區間

    專業 2025筆試整體通過率預測
    臨床執業醫師 50%-55% ↓(較2024年降3-5%)
    中醫執業醫師 48%-53% ↓
  4. 口腔考生應注意事項

    新增考核壓力點

    1. 數位化技術實操聯動

      • 筆試新增「口掃數據→設計→製造」全流程考題(如:3D打印義齒支撐結構優化參數);

      • 需結合技能考試中的口內掃描操作經驗作答(跨階段知識整合)。

    2. 法規應用題擴容

      • 《醫療器械臨床使用管理辦法》考點佔比從5%→9%,側重:

        • 種植體溯源管理(UDI編碼解讀);

        • 放射診斷設備年檢合規性判斷。
Written by Lin Simon

2025年大陸執業醫師考試,技能考試登場

2025年的大陸執業醫師考試,第一階段技能考試又迎來了新的變化,過往口腔專業的執業醫師考試會要求考生帶離體牙(也就是真人拔下來的牙齒),但今年多個省分的准考證,已經不要求考生帶離體牙了,全面改成塑膠牙考試。老考生的反饋說,塑膠牙比較好車,選牙的時候也不用對著不同的36/46牙,挑選半天。但這也有些其他的缺點,過往 Class2 跟inlay 拿手上操作(使用離體牙),今年開始全部採用塑膠牙,那就要在頭模裡面進行操作了

這些信息考生們在參加考前一個月的實操訓練課程中增加對考試的了解,有經驗的培訓班老師會匯集考前信息向考生提醒考試型態的變化,考生們在考前的微信大群一起討論,赴大陸參加考試不只有士豐國際在行政及考務上的專業支持,也有歷屆學長姊的細心提醒。

另外,今年很多臨床專業(台灣叫做西醫)的考生也非常關心病例撰寫,病史採集是不是全面改成用電腦考試(大陸叫做人機介面考試)。過往病例撰寫和病史採集都是採用手寫的方式進行,但近兩年天津考點和南京考點已經試行全程電腦考試,同時醫學考試中心今年也已經把電腦考試的介面上架到報名網站上,供考生練習。很多考生都憂心電腦考試中某些環節需要根據病況,輸入醫師詢問病情的提問,而大陸的輸入法是羅馬拼音,並沒有台灣考生熟悉的ㄅㄆㄇ鍵盤,擔心因為不會羅馬拼音輸入法在考試上吃虧。還好,根據培訓班提供的消息,最快要到2027年才會全面採取人機介面考試,台灣考生還有一年的機會,在傳統的手寫方式下參加考試。

技能考試是整個考試的序幕,考試結束後大約14天就可以查詢成績。順利通過的考生緊接著8/23-8/24就要參加筆試,大約9月底就可以知道成績。

廈門醫學院二號門,考場入口

(考場入口,廈門醫學院二號門)

輕颱蝴蝶也給考生造成了不小困擾,很多在廣州、深圳、廈門、福州居住的考生都收到了士豐國際的貼心提醒,提前出發前往考點。以免因為天候影響耽誤了考試。廈門考場的考生也密切注意著颱風的變化,在確認颱風登陸廣東西部,威力很快下降後,考生才鬆了一口氣,可以根據原來規畫好的行程出發前往廈門考試。

士豐國際的考試團隊每年都會派專人到技能考試現場,提供考生最貼心的後勤服務,考生出門前忘了帶醫師袍,醫師帽,忘了帶車牙用的鑽頭,行政服務團隊都會提前準備好,讓考生不用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著急找考試用的道具。同時我們也協調當地的電信公司到飯店現場來幫考生開通手機門號,後續考生要開通銀行帳戶,或是註冊與工作相關的官方網站,都可以順利地進行。士豐國際提供最完善的後勤服務,考生只需要專注在念書這件事情上面,其他的都交給士豐國際的團隊協助您完成。

Written by Lin Simon

為何多年來中醫學習熱潮不斷

多年來,海外人士到大陸學習中醫的熱潮確實顯著增長,這種現象背後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涵蓋文化、政策、教育及國際趨勢等方面。以下是主要原因的分析。

  1. 中醫的獨特理論與自然療法吸引力
  • 傳統醫學的魅力:中醫以整體觀、陰陽五行、經絡學說等理論為基礎,強調“治未病”和自然療法(如針灸、草藥、推拿),與西醫形成互補,吸引了許多對替代醫學感興趣的人。
  • 國際療效認可:針灸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可,並在許多國家合法化;中藥在慢性病、康復等領域的應用也受到關注。例如,新冠疫情中,中醫藥的參與進一步提升了其國際可見度。
  1. 大陸豐富的中醫教育資源
  • 權威院校與師資:大陸擁有25所中醫大學,提供系統的理論學習和臨床實踐機會。國際學生認為在此學習能接觸到更多中醫傳承。
  • 臨床實踐機會:大陸豐富的病例資源和附屬醫院提供了大量實習機會。
  1. 全球化健康趨勢的轉變
  • 預防醫學與整體健康:現代人更關注疾病預防和身心平衡,中醫的“天人合一”理念和個性化診療符合這一趨勢。
  • 對亞健康的追求:西醫對慢性病、亞健康等問題效果有限,促使人們尋求中醫等補充療法,帶動了相關學習需求。
  1. 國際市場需求與職業前景
  • 海外中醫行業擴張:隨著針灸、中藥店在海外的普及,對持證中醫師的需求增加。許多國家(如美國、德國)已建立中醫執業資格體系,學生赴華學習可為職業發展鋪路。
  1. 國際合作與認證體系的完善
  • 國際標準制定:WHO發佈《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ICD-11)納入中醫病證,推動其納入全球醫療體系。
  • 學歷互認:大陸與部分國家簽署教育協定,確保中醫學歷的國際認可,增強留學吸引力。

士豐國際留學中心歷年輔導參加大陸中醫執業醫師考試人數統計

Written by Lin Simon

關於大陸的中醫學制與執業醫師考試 (2)

筆者經常接到畢業多年後就讀中醫專業的考生,來信或是來電諮詢,考生最常面對的問題就是對學習中醫有夢想,想找到一個學習項目來平衡工作並取得中醫系學歷,藉此方式來取得參加大陸中醫執業醫師考試的 資格。

這裡,我們要分享一些過去的歷史,也希望這個分享對學習中醫有夢想的考生有一些幫助。早年大陸確實有不少適合參加過中醫檢定考,或是家裡開中藥房、武術館,推拿館等民俗療法的從業者就讀的碩士班,台灣同學只需要寒暑假依照學校的規定返校學習,三年就可以完成一個中醫碩士學歷。但,2015年 之後由於大陸教育部法規的修訂,淘汰了中醫兼讀制碩士這樣的學位,對中醫學習懷有夢想的台灣考生,就無法再以邊工作邊學習方式取得學位。

但,更深入的事實顯示,大部分沒有中醫檢定考基礎,或是沒有經過系統學習中醫學的考生,往往只是針對針灸/推拿/中藥有興趣,雖能以簡便方式的取得中醫相關學歷,並希望可以在大陸取得醫師資格證書,這樣的規劃,也許是由於對大陸執業醫師考試範圍不甚了解造成的誤解。

筆者以護理系畢業生為案例,以此來分析中醫師資格考試的難度

一、背景與考試結構

考生在台灣學習的專業為護理系,碩士攻讀三年制中醫學,屬於跨領域學習。根據2024年中醫執業醫師考試大綱,考試內容分為 理論筆試(70% 和 實踐技能(30%,筆試科目分數占比如下(依據2024年的最新資料):

科目 分數占比 核心內容
中醫基礎理論 20% 陰陽五行、藏象、氣血津液、病因病機等
中醫診斷學 15% 四診(望聞問切)、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等
中藥學 15% 300+常用中藥的藥性、功效、配伍禁忌等
方劑學 15% 150+經典方劑的組成、功效、臨床應用等
中醫內科學 20% 內科疾病的中醫辨證論治(如咳嗽、消渴等)
中醫外/婦/兒科學 10% 外科瘡瘍、婦科經帶病、兒科常見病等
針灸學 5% 經絡腧穴、針灸操作、治療配穴等
西醫基礎及臨床知識 10% 解剖、生理、病理、內科常見病診療等

二、護理背景考生的 核心困難分析

  1. 中醫基礎理論與思維模式的轉換(20%
  • 困難點
    • 護理學以現代醫學的解剖、生理、病理為基礎,而中醫理論體系(如陰陽五行、藏象學說)與西醫的實證科學邏輯差異極大,考生需徹底轉換思維方式
    • 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需長期實踐才能內化,護理背景考生可能難以快速掌握。
  • 具體挑戰
    • 如面對“肝陽上亢”或“脾虛濕困”等抽象病機時,需脫離西醫的器官實體概念,轉而理解中醫的功能性臟腑定義。
  1. 中醫診斷學(15%)與實踐技能(30%)的結合
  • 困難點
    • 護理學中的診斷依賴實驗室檢查(如血常規、影像學),而中醫診斷以“四診”為主,尤其是 舌診、脈診 需大量臨床經驗。
    • 考生可能缺乏對“脈象浮數”“舌苔厚膩”等抽象描述的直觀判斷能力。
  • 具體挑戰
    • 實踐技能考試中的“病例分析”需快速結合四診資訊辨證,護理背景考生可能因經驗不足而誤判證型。
  1. 中藥學與方劑學的記憶負擔(共30%
  • 困難點
    • 中藥學需記憶 300+種藥物 的性味歸經、功效及配伍禁忌(如“十八反”“十九畏”)。
    • 方劑學需掌握 150+首經典方劑 的組成、劑量比例(如桂枝湯中桂枝與白芍的1:1配比)及加減變化。
  • 具體挑戰
    • 護理學課程中較少涉及中藥與方劑,考生需從零構建知識體系,易混淆相似藥物(如“生地黃”與“熟地黃”)或方劑(如“四君子湯”與“四物湯”)。
  1. 中醫內科學(20%)的辨證深度
  • 困難點
    • 中醫內科要求對同一疾病(如“咳嗽”)細分多種證型(風寒、風熱、痰濕、肺陰虛等),並對應不同治法方藥。
    • 護理背景考生可能傾向于用西醫的“病名”直接對應中藥治療,忽略中醫的“同病異治”原則。
  • 具體挑戰
    • 考試中若題幹描述為“咳嗽伴黃痰、舌紅苔黃”,需迅速判斷為“痰熱壅肺證”而非西醫的“支氣管炎”。
  1. 西醫知識(10%)的潛在陷阱
  • 困難點
    • 護理學背景考生雖熟悉西醫內容,但考試要求的是 中西醫結合思維,而非單純西醫知識
    • 例如:題目可能要求用中醫理論解釋“高血壓”,而非直接回答降壓藥機制。
  • 具體挑戰
    • 考生可能因西醫思維慣性,在回答“肝陽上亢型高血壓”時遺漏中醫辨證要點。

三、 針對性解決方案

  1. 知識體系重構
  • 中醫基礎理論:通過《中醫基礎理論》教材+視頻課程(如國醫大師講解)強化核心概念,結合案例理解“五行生克”在疾病傳變中的應用。
  • 診斷與技能:參加中醫診所實習,每日記錄至少10例患者的舌象、脈象,並與導師討論辨證過程。
  1. 高效記憶策略
  • 中藥學:按功效分類記憶(如解表藥、清熱藥),利用口訣(如“荊芥散風解表,透疹消瘡止血”)輔助。
  • 方劑學:對比記憶同類方劑(如“麻黃湯”與“桂枝湯”),關注君臣佐使的配伍邏輯。
  1. 臨床思維訓練
  • 參與中醫內科門診,重點觀察常見病(如感冒、胃痛)的辨證過程,記錄導師的方劑加減思路
  • 使用 模擬題庫 練習病例分析題,嚴格限時答題並比對參考答案。
  1. 中西醫結合應試技巧
  • 對西醫題目(如“糖尿病診斷標準”),需明確考試要求的是 基礎知識點,而非臨床深度。
  • 遇到結合題(如“中西醫結合治療肺炎”),優先闡述中醫辨證,再補充西醫輔助治療原則。

四、總結

護理背景考生需直面 中醫思維模式轉換 和 海量記憶內容 兩大核心挑戰,尤其需在有限時間內彌補中醫臨床經驗的不足。建議以 基礎理論+方藥記憶+實踐辨證” 為三大主線,結合高效學習方法(如分科突破、模擬考試),並充分利用碩士階段的臨床資源,方能在考試中最大化跨專業背景的優勢(如西醫知識扎實),規避知識斷層風險。

1 2 3 ... 6